专题文章作者:曹雪菲
主持/题引人:曹雪菲、吴楷文
嘉宾:aaajiao,Gabriele de Seta
排版:蔡艺璇、邢云馨
专题综述
“中华未来主义”
Sinofuturism
Sino-futurism中华未来主义起初由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现居伦敦)的艺术家陆明龙(Lawrence Lek)于2016在Vimeo发布的相关论文视频提出。形容“这是一个未成形(invisible)的运动”,他重点围绕七个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展开论述:计算、复制、学习、上瘾、劳动、赌博。
#LawrenceLek, Sinofuturism
这种关于非西方语境的未来主义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苏联的未来主义,不论从意识形态、城市发展还是从科技、太空的追崇的角度上,我们都可以从苏联找到当代中国的影子。
影响最大的可能还要追溯到非洲未来主义(Afro-futurism)。至上世纪下半叶,美籍黑人Sun Ra开始制作实验太空黑人音乐,融合爵士、先锋在作品中,并拍摄实验电影《太空即地点》(The Space is the place)。在此处,不同于传统黑人的乡绅化(gentrification),他们直接试图打破白人主导的世界观,从零基点开始重建黑人的未来世界。电影中,发明未来高科技与探索宇宙的是黑人,主角Sun Ra是黑人面向,但穿着奇装异服,自称来自太空,以全知全能的态度看待地球与人类。非洲未来主义直接跳过种族平等的概念,而强调黑人种族的霸权性。
#SunRa,The Space is the place, 1974
随后至90s,基于英美的理论家如Mark Dery,Kodwo Eshun 撰写了一系列宣言式理论文章,推广、策划这样的运动。加速主义者马克·费舍尔Mark Fisher挪用了德里达的幽冥学(Hauntology)“虽然苏联解体,但共产主义幽灵游荡在街头”的概念,用来形容非洲未来主义的发展,指出非洲黑奴与过去文化断裂,在欧美世界假借白人文化重塑自身,同时又将黑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融合在一起。随后,由于非洲未来主义得以推广、传播,其他不同地区为基点的未来主义也后继而起。如受此启发的海湾未来主义(gulf-futurism),同样是以英国的艺术和学术为阵地:美籍卡塔尔艺术家 Sophia Al Maria 受非洲未来主义理论的启发,以美国和英国为据点,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跟随非洲未来主义的导师学习,并发表在Wired杂志上,开展了海湾未来主义的艺术创作与研究。
随后,便是海外艺术家陆明龙发起的中华未来主义。然而,正如介绍所言,大多数中华未来主义的作品都是由海外华人或者离散人群创作的。譬如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丝绸朋克(Silk Punk)风格中,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是美籍华裔刘宇昆所著的《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
刘宇昆,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 | #丝绸朋克
他将中国传统丝绸、玉器与西洋的蒸汽船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假象的另类中国历史。刘宇昆在书中构建了一个由众多岛屿构成的神秘国度——达拉群岛。在这里,神祇与人类共存,海底修建有连通各岛屿的隧道,有用来运输作战的热气球、飞船、潜艇,战士乘着风筝战斗。他曾获得过世界科幻文坛各项重磅大奖:雨果奖(2次)、星云奖、轨迹奖、法国科幻大奖、世界奇幻奖等。然而,他并不具有本土经验,更多的是来自海外离散人群对中华历史重构的想象。甚至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瞥见《爵迹》的风格:“更有人评价,他的战争设定与历史文本《史记》中记载的内容过于相像。“即便他企图创造未来,也是一种忠于历史的未来。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里,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这些故事建立在中华历史的基础上,比起未来,它更强调一种历史。
02
当代中国的加速主义
Acceleration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与上世纪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苏联未来主义相比,中华未来主义更基于数码、电子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主义开始由对太空、火箭的设计与幻想(体现在美术、音乐设计上)转向现实更可操作的部分,譬如智能城市、数字监控。这些在西方世界持有伦理道德审慎态度的科技,正在中国慢慢实验。回顾改革开放后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们不得不用加速主义(accelerationism)的眼光看待当下中国。譬如在自称极反动派的尼克兰德(Nick Land)发表的网络宣言中,他主张当代中国这种重返利维坦政策的发展,以集权加速发展,牺牲拖延进程的民主路途。而这一系列加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乡村的视听文化愈加成为科幻电影中的街景。一方面,北方老工业城市逐渐空心化,成为鬼城。另一方面,新兴一、二线城市飞速发展,成为未来智能城市。在独立导演史杰鹏与徐若涛共同创作的实验纪录片《玉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的“红色沙漠”。而在艺术家邱黯雄的《山海异兽》系列展览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未来城市、建筑如兽怪一般地吞噬生命的末景。
实验纪录片《#玉门》(2013)
#邱黯雄,#新山海经 (2013-2017)
正如斯蒂格勒论到的智能城市(Smart City),它是一种药术,既可以解救发展困境,也可以如反乌托邦小说里描绘的那样,荼毒公民。中国对未来的追求建立在科技笼罩的网络中,我们可以称之为海德格尔指出的技术座架(Gestell)。中国的未来主义技术发展显然不会是以技艺(poesis)为源泉的创造,不会再带有艺术创造力,相反,它走向一种垄断、控制、促逼(herausfordern)。这是大部分中华未来主义的焦虑点:中华的科技发展、伦理发展愈加走向后人类(post-human)的寓言,而那些值得注意的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已然被官方意识形态化。此处当代中国文化是断裂的。它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东亚研究学者村田雄二郎在《区域:亚洲研究论丛》中指出,在白话文运动、简体字改革后,中文汉字的表达已经深受西方文明侵入,同时还受政治话语影响。语言作为文化基础已然遭到破坏,其他文化也随之瓦解。
#GabrieledeSeta, #Sinofuturism Bingo
为此,我们须针对这些现状寻求解决策略。在部分哲学家的观点里,这种走向技术末世的熵世纪需从东方的传统的美学、哲学中寻找出路。例如在许煜的 《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试论》(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中,他指出“道”的奥妙,旨在寻找方法,而非强调绝对的技术(“器”)。延伸至中华未来主义美学,它是否也需要重新被思考、创作呢?当下这一流派的作品主要关注科技未来,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例如近年的科幻电影。但它们已经和过去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断裂。尽管这些作品正在批判当代中国的科技与人性的问题,但它并没有践行解决之道。
03
中国大众文化的另类美学
The alternative aesthetics in Chinese mass culture
除了中国的科技层面,我们还希望关注纯粹的中华美学。除了对纯粹对科技发展的担忧批判,和对当下魔幻现实中国的自嘲,还应当指出改良式的自救之路。它可以是一种幽灵学(hauntology)式的作品:中华未来主义美学可以是古今、中外的综合体。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地上的艺术馆转移至地下,会发现许多地下文化已经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幽灵学式的中华未来主义美学。例如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区的地下音乐演出现场,音乐人和VJ们利用采用的方式将中国的戏曲电影和古典元素翻新制作。
独立音乐人 #美玉 的专辑封面
这种形式虽然类似国外的电子音乐模式,但由于其内容不同,其中的文化基因(meme)也截然不同。这其中我们可以追溯到蒸汽波(vaporwave)音乐。它最早是受80s日本的City-pop和阿美咔叽影响(美国文化的日本化),主要以那个年代的动漫作品和赛博朋克作品为素材进行采样翻新。生产音乐的同时,其专辑封面与标题(视觉)也表达出一种新的赛博文化。而受此影响,中国也有音乐开始制作独立于日本美国经验之外的蒸汽波音乐。例如网络音乐人李老板与志国夜总会,以及林如韵厂牌。
他们更多的采样香港80s-90s的电影、以及2000年后的大陆。在此涉及到大陆人的集体记忆:互联网接通大陆和世界后,80-90后的大陆青年主要受香港电影、TVB、日本动漫和欧美流行的影响较深。同时,我们也开始追寻独立于日本、美国和香港经验之外的赛博文化,它涉及到一种在地化(localisation)的美学,可以反映出中华未来主义的大众化。例如在中国嘻哈说唱团Higher Brothers的音乐《Made in China》MV中,他们利用流行的glitch的视觉美学(迷离、扭曲)创作,呈现麻将桌局、老干妈、宽窄巷子;同时穿上中国红的服饰混搭黑人文化。
#HigherBrothers, Made In China
在歌词中,反复强调中国的崛起,用黑人的方式直接反映民族身份认同感。他们的流行从最开始的中国大陆传播到美国,与著名音乐人DJ Snake制作了第二个电音版本。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路径不同于上述的艺术馆中的中华未来主义,它更加下里巴人、大众化,但传播力量也更广。因此我们不得不沿着热门话题,继续探讨抖音、快手、淘宝以及实体店铺的视听文化。这种由美国、日本传播而来的蒸汽波和trap已经改良为中国大陆版本,并凭借时下的live直播软件传播。它把中华未来主义美学的权力交给了大众。大众从听相关音乐、到自己生产相关图像(蒸汽波自拍),到穿中华未来式的服装(淘宝店铺的独立设计),甚至到实体店铺(例如都市咖啡厅的中华未来设计)。
#快手红人giao哥 #蒸汽波 视频静帧
此时的中华未来主义,是否只能存在于名家所作的科幻作品里呢?是否只能存在艺术馆里呢?它能否在大众美学中找到更多可能性?
04
开放讨论
Extended Discussion
这个基于西方语境的运动是否是一种刻板印象?例如他们更加关注科技,关注海外华人撰写的“丝绸朋克”(Silk Punk)科幻小说。(eg:《蒲公英王朝》)但这些作品已经失去Sino本身的思想美学。亦即,目前的中华未来主义是否只是一种来自海外的管窥蠡测?谁可以定义中华未来主义?为什么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关注中华未来主义?是否是一种刻奇?
中华未来主义与非洲未来主义、海湾中东未来主义有何异同?能否比较一下它的持续性和可行性?
当下的中华未来主义代表艺术作品是否仍然是服务于艺术馆话语或者政治话语的作品?
如何看待许煜Yuk Hui提出的中国的技术问题?中华未来主义是否需要发展出一种独立于西方体系之外的政治、技术、美学系统?
中国人本身是否有未来意识?他们的科幻作品真的都是关于未来的吗?蒸汽波音乐、大众流行是否更多的是一种过去、当下,而非未来?那么中国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对未来的关注是否集中在精英或中产阶层?
相关阅读:
Armen Avanessian, Mahan Moalemi, Ethnofuturisms, Berlin / Tehran, 2018
Grafton Tanner, Babbling Corpse: Vaporwave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Ghosts, Zero Books, 2016
Mark Fisher, Ghosts of My Life, John Hunt Publishing, 2014
Bratton, B. H, The Stack, MIT Press, 2015
Yuk Hu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 (Urbanomic / Mono), Urbanomic, 2016
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Thought),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13
[美] 凯瑟琳·海勒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Comments